產品名稱 | 鯽魚,中科3號鯽魚,銀鯽魚,黑鯽魚 | 面向地區 | 全國 |
什么是良種鯽魚。
良種通俗的說就是優良的養殖品種。具體來說,良種鯽魚是水學家根據市場需求和養殖需求,將不同品種、不同特性的鯽魚雜交、選育而來,比如我們養殖戶需要長得快的、得病少的鯽魚品種,水學家就根據養殖者的這兩種需求,來定向培育、雜交出我們需要的鯽魚品種。
為什么要選擇良種。
我們養魚的目的就是為了增產增收?,F在鯽魚市場基本穩定,市場價格不會有大的波動,買賣雙邊基本趨于飽和和穩定,在這樣的情況下,只有減少養殖成本、提高養殖效率才能使我們獲得更多利益。怎么降低養殖成本、提高養殖效率呢,使用良種是一個好方法。良種鯽魚經過特定選育,具有飼料轉化率高、抗病能力強、生長發育快的特點,它們的這些特點恰好能幫我們降低養殖成本、提高養殖效率。假定養殖面積等情況相同,在同樣的價格下,如果我們的產量比別人高,成本比別人低,那我們就比他們更。
良種有哪些。
如異育銀鯽、彭澤鯽、豐產鯽、湘云鯽、白鯽等,就具有生長快和抗病能力強的特點。
在養殖鯽魚的時候,一定要將親密度把握好,相信對于一些養殖老農來說都知道養殖密度非常的重要。但是對于這個程度還是非常比較難把握的,鯽魚的養殖密度常見的是每畝放1500多條到1700條左右。其實這也是不科學的,要根據你的池塘深度來決定,如果水深的話可以適當的多去發一些,如果水淺的話不要放那么多魚苗,否則會導致缺氧什么的。
如果你的池塘水深在2米5以上,那樣就可以放到1700多條鯽魚了,如果沒有就需要去減少鯽魚苗。因為一旦魚苗多了,你喂養的飼料沒有把握的話少喂,然后根據長時間的摸索總結經驗,要不然的話就會導致飼料沉積,導致變質、導致發酵什么的?尤其是在夏天。
鯽魚苗養殖的魚苗放養:
在放苗前,在池塘中插入小網箱,放入少量魚苗,觀察若無異常反應,則可放苗入塘。放養密度以出塘規格和池塘等條件而定。如果擬培育3~4厘米的魚種,每畝可放1.5~2厘米的苗種10~15萬尾;如培育4~6厘米的魚種,則每畝放3~5萬尾;如培育6厘米以上的大規格魚種,則每畝放1~1.5萬尾。所需時間與水溫和天氣狀況有很大關系,一般為20~40天。
鯽魚苗養殖的水質管理:
鯽魚苗下塘后要及時加水施肥,施肥量和間隔時間視水色、魚苗浮頭情況和天氣等靈活掌握,水色達到褐綠色或油綠色為好。水的透明度維持在20厘米左右,同時應配備增氧機以防止浮頭。正常情況下,魚苗下塘7天應加注新水20~30厘米,之后仍要適時適量加注新水,整個培苗過程中要保持水質“肥、活、嫩、爽”。
一般,清明到夏至這段時間,氣溫逐漸上升,大家就慢慢開始放魚苗了。因為各地氣候存在差異,我的建議是放苗時水溫要在15攝氏度以上,并且選擇連續晴天、水溫穩定的時候放苗。這樣放苗成活率高。
對于同一種魚苗,要一次放足,并且避免規格不整齊的情況。我遇到過一個養魚朋友,他養鯽魚時,在前后一個半月內往魚塘里放了三次苗。這樣做一來是前后放苗的時間跨度大,魚苗規格不整齊;二來是投喂飼料時會因為魚規格問題而產生混亂;三是小魚食不過大魚;四是多批次放魚有可能會帶入病菌。
建議買苗時要一次買夠,如果魚苗場的苗種數量不夠,那寧愿等數量夠的時候再購買放苗。
這里要注意一個問題,我們養鯽魚都會搭配鰱鳙魚和草魚,這些魚就不要和鯽魚在同一個時間里投放,因為會影響鯽魚的馴食。不同品種搭配養殖時是可以錯開時間放苗的,比如多開1-2月后再放鰱鳙魚和草魚。
鯽魚,簡稱鯽,俗名鯽瓜子、月鯽仔、土鯽、細頭、鮒魚、寒鮒、喜頭、鯽殼、河鯽 。
像小鯉魚,形體黑胖(也有少數呈白色),肚腹中大而脊隆起,體長15~20厘米,呈流線型(也叫梭型),體高而側扁,前半部弧形,背部輪廓隆起,尾柄寬;腹部圓形,無肉稜。頭短小,吻鈍,無須,鰓耙長,鰓絲細長。下咽齒一行,扁片形,鱗片大,側線微彎。背鰭長,外緣較平直。鰓耙細長,呈針狀,排列緊密,鰓耙數100~200。背鰭、臀鰭3根硬刺較強,后緣有鋸齒。胸鰭末端可達腹鰭起點。尾鰭深叉形體背銀灰色而略帶光澤,腹部銀白而略帶,各鰭灰白色。大的可達一、二斤重。棲息在柔軟的淤泥中,能補胃。三、四月的鯽魚肉厚而且魚子多,味道鮮美。鯽魚是魚中上品,生息在池塘、湖泊,河流等淡水水域。根據生長水域不同,體色深淺有差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