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品名稱 | 安格斯牛 | 面向地區 | 全國 |
黑色無角肉用牛。多年來稱為亞伯丁安格斯牛(Aberdeen Angus),起源于蘇格蘭東北部,與有時稱為英國老品種的卷毛加羅韋牛(curly-coated Galloway)親緣關系密切。19世紀初很多育種家包括的華特生(Hugh Watson)等改良了這個品種,固定了該品種體型。外貌特征是黑色無角,體軀矮而結實,肉質好,出肉率高。純種或雜交的安格斯閹牛在英美主要肉畜展覽會中保持很高聲譽。從2000年山東省引進該品種。20世紀末常用于遠交和雜交。婆安格斯牛(Brangus)是婆羅門牛(Brahman)和安格斯牛育成的一個支種,以抗熱。
安格斯犢牛平均初生重25~32公斤,具有良好的增重性能,在自然隨母哺乳的條件下,公犢6月齡斷奶體重為198.6公斤,母犢174公斤;周歲體重可達400公斤,并且達到要求的胴體等級,日增重950~1000克。安格斯牛成年公牛平均活重700~900公斤,高的可達1000公斤,母牛500~600公斤。成年體高公母牛分別為130.8厘米和118.9厘米。
生長發育快,早熟,易肥育,易配種。出肉率高,胴體品質好。12月齡屠宰牛的眼肌面積達32.5平方厘米;肉質呈大理石狀。對環境的適應性強??购?、抗病、耐粒飼;性情溫和,無角便于放牧管理。其中婆安格斯牛是婆羅門牛和安格斯牛育成的一個支種,以抗熱。分娩難產率低。
制定出安格斯牛的體尺、 體重選育標準,及時測量牛的生長發育狀況并詳細記錄, 做好安格斯牛的系譜檔案在犢牛出生后, 吃初乳前稱量犢牛的出生重量, 記為初生重, 能站立吃奶時進行體尺測量 (體高、 體斜長、胸圍、 腹圍、 管圍等); 在犢牛出生后的 6 月齡、 12 月齡、 18 月齡、 24 月齡再進行體重體尺測量并做好相應記錄,編上耳標建立系譜檔案。
嚴格種公牛的選育,牛場核心群母牛 250 余頭,5個血緣種公牛10 頭。牛場每年生產安格斯公牛 80~100 頭, 所生的公牛長勢不一, 有的生長發育好、體型好,有的較差。為了培育種公牛,按照 三次選擇法選擇個體。次是6月齡時, 根據公牛的父母的系譜資料和自身的生長發育情況進行初選, 一般按20%的比例選留個體; 在12月齡 時, 根據其父母親體型特征和其自身的生長發育情況、體型、外貌、毛色等, 對照安格斯牛的體尺體重標準選擇 5~6 頭作為后備公牛; 三次在 18 月齡時進行一次篩選, 選出體軀寬深、 呈筒形、 前后襠較寬、 全身肌肉豐滿、 具有現代典型肉牛體型的公牛 2~3 頭作為種公牛培養、 利用。
后根據其后裔的表現型進行測定, 對其后裔表現型較好的留 1~2 頭, 作為種牛場生產發展的后續力量。 其它牛只除體型特征表現很差, 不符合安格斯肉牛種用條件的作為肉用牛育肥屠宰外, 其余牛只投放到農戶中進行品種改良。選擇的安格斯種母牛核心群,選擇核心母牛群是種牛場提高 安格斯肉牛的品種純度和保持優良性狀傳遞給下一代的關鍵, 因此牛場從開始就非常重視核心群體的選 育。 每年種牛場根據安格斯牛的系譜資料和自身的體尺測量記錄, 選出 30~50%后備母牛, 即毛色一致、 體型好、 母性特征好的青年母牛進入核心群, 進行良好飼養管理和繁育。
犢牛飼養管理技術要點,犢牛出生后先清除口鼻部的黏液,擦拭身體上的黏液,讓母牛舔干犢牛身上的羊水。犢牛產后在距腹部 10~12cm 處充分搓揉臍帶 1~2min,用消毒剪刀剪斷,用 5%碘酊充分消毒。出生后 0.5~1.0h喂給 1 次初乳。采用隨母哺乳法讓犢牛和其生母在一起,從哺喂初乳至斷奶一直自然哺乳。
圍產期:產前 15d,將母牛轉入干凈、干燥的待產區特別護理,飼喂營養豐富、品質優良、易于消化的飼料,并準備接產工作;產犢后緩慢驅趕母牛站起,然后飲用收集保存的溫熱羊水,再喂給用適量的溫水(36~38℃)加入麩皮 0.5~1kg,食鹽 100~150g調成的稀粥。哺乳期:母牛分娩后 2 周內自由采食青干草,分娩 3d 后補充少量混合精料,逐漸增至正常;分娩 2 周后,日糧粗蛋白含量不能低于10%,同時供給充足的鈣、磷、微量元素和維生素。
最近來訪記錄